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当前,国内外的自然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物技术、生物增效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人工浮岛技术等。其中,前两种主要是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和生物增效技术技术一般作为河流治理的主要技术,应用较为成熟,人工浮岛技术一般作为辅助技术使用。
2、生物增效技术
生物增效技术将微生物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利用载体材料、包埋物质或合理控制水力条件等),使微生物固着生长,提高生物反应器内的微生物数量,从而利于反应后的固液分离,利于除氮和去除高浓度**物,以及难以生物降解的物质,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适应性生物增效技术立足于恢复、强化微生物群落来净化水体。微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的基础生物组分,既是水体的“清道夫”,降解污染物,给其他的水生生物营造健康的水环境,也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维系正常的物质循环。
4、人工浮岛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水环境与生态修复的原理是通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和浮床基质等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释出大量能降解**物的分泌物,从而加速**污染物的分解,随着部分水质指标的改善,尤其是溶解氧的大幅度增加,为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再通过微生物对**污染物、营养物质的进一步分解,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终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吸附积累在植物体内和根系表面的污染物搬离水体,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水质得到改善,从而为高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生态环境条件,为终修复水生态系统提供可能。
2、清淤
由于常年自然沉积,河流底部聚积了大量淤泥,富含可观的营养盐类,其释放也可能形成河流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将底泥从河体中移出,可减少积累在表层底泥中的营养盐,减少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是减少内源污染的直接有效措施。在工程施工时,要密闭机械工作面,对淤泥要安全处置,防止二次污染。但是,清淤后水质只能暂时性地得到改善,随着污染的输入,河流很快又淤积回去,而且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
河流清淤的成功范例还鲜有报道,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是否清淤及清淤厚度正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