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水生植物技术
水生植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环境生态功能,利用水生生物法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生长转移水体系统中的污染负荷,其发达的根系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场所,以分解水中污染物以供植物吸收,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澄清水质、抑制藻类的功能。
人为创造一定的条件,利用适合相应河流水环境的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构建适合水体特征的水生植物群落,能有效降低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及溶解氧,为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修复措施具有原位净化水质,同时也可以恢复水体中的水生生态结构、运行成本低、增加水体自净能力的特点。在自然未受污染水体中,生态系统十分复杂。在水体底质中、颗粒物的表面、驳岸表面上有大量的,这些是水体中**物质的主要分解者。在水体中的原生动物又以菌类为食。原生动物的捕食能够加速生物膜的更新。衰老的被捕食后,为新的的生长提供了生长空间,使的整体处于较活跃的状态。同时原生动物又是后生动物的食物而底栖生物,如螺蛳,和部分鱼类又以轮虫等后生动物为食。水体中生长的植物在为水体提供氧气的同时也为和微小动物的生长提供了附着空间水体底质和植物组成的复杂环境又为各种生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地。整体的生态系统本身有着一定方向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在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相互促进或约束,保持着整体的功能和活力。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当前,国内外的自然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物技术、生物增效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人工浮岛技术等。其中,前两种主要是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和生物增效技术技术一般作为河流治理的主要技术,应用较为成熟,人工浮岛技术一般作为辅助技术使用。
2、清淤
由于常年自然沉积,河流底部聚积了大量淤泥,富含可观的营养盐类,其释放也可能形成河流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将底泥从河体中移出,可减少积累在表层底泥中的营养盐,减少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是减少内源污染的直接有效措施。在工程施工时,要密闭机械工作面,对淤泥要安全处置,防止二次污染。但是,清淤后水质只能暂时性地得到改善,随着污染的输入,河流很快又淤积回去,而且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
河流清淤的成功范例还鲜有报道,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是否清淤及清淤厚度正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论证。